“一輛黑色中國產750挎斗摩托轟鳴般開過來,我那幾位開哈雷摩托的兄弟都傻了。在德國,開哈雷不如開長江750氣派。”一個老外托馬斯·莫爾在自己的博客上如此評價長江750摩托。這種延續“二戰”德軍寶馬R71摩托的仿制品,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磨礪,在南昌至今還有少量生產。

“沒人知道黑星,但是大家一說挎子,或者說長江750,都明白是什么。”托馬斯只是其中的一個縮影 有不少來中國的老外愛上了長江750。中國生產的第一輛大排量摩托車

90年代初隨著北京等城市的老外越來越多。使館區的老外突然發現中國軍隊的長江750摩托車非常合乎他們的口味。復古透著二戰寶馬的味道。于是不少老外都整了一輛
750摩托的出口版黑星在國外銷量也突破了300輛。不少老外在回國的時候都會帶回去一輛作為自己的收藏。

真正讓長江750火起來的還是馮小剛《大腕》 里葛優開的那輛黑色的750摩托車, 讓不少的青年注意到北京能開挎子。以前只注意到使館區有一群外國人開,北京是全球唯一不禁止挎斗摩托的城市,補點錢辦手續就能開。于是不少的小青年都玩起了侉子,純正的二戰德國味讓它成了耍酷利器。

長江750與寶馬摩托之間的淵源,還要追溯到1956年,當時軍委后勤部向第二機械工業部提出仿制從蘇聯購買的烏拉爾72,當時把任務下達給了洪都機械廠等7家所屬單位,圖為老毛子的烏拉爾72。

當年親歷造摩托的李學謙,后來的洪都機械廠黨委副書記,他曾回憶道:“我們那時候只知道仿制的是蘇聯烏拉爾M72,沒有圖紙,就是從部里面送來了實物樣車,大家非常重視,專門設立了一個摩托車研制車間,代號50。此前沒有摩托制造經驗,所以廠里抽調技術骨干,主要都是鉗工、車工和焊工,生產設備就是5臺普通機床。

當初老軍工們仿制長江750完全沒有圖紙 光測繪畫圖紙就用于近3個月,整車完成共651份圖紙,但是不少的零件以當時的設備造不出來。全靠找老技工拿手工錘打出來。第一輛仿制蘇式M72是1957年12月24日正式出廠的,出廠前只進行了3000公里的路面測試。

李學謙和他當年的同伴們不知道的是,他們拼命測繪仿制的烏拉爾M72,也曾在18年前經歷過同樣的仿制過程—1939年10月,5輛寶馬R71摩托車經羅馬尼亞,被送到蘇聯,當時斯大林也想擁有德國陸軍那樣的摩托化機動優勢,于是蘇聯人憑借對這5輛寶馬R71的拆解復制,仿制出了自己的烏拉爾M72。很顯然,M72的產品編號并沒有規避對寶馬R71的抄襲

對比寶馬R71的圖紙,還是不難發現蘇聯人當年的仿制思路。寶馬摩托的動力性和行駛可靠性都被完美保留了下來,蘇聯仿制者只不過對寶馬R71進行了零件的少量簡化。從寶馬R71到烏拉爾M72,再到洪都仿制版,也并不只是簡化,寶馬R71的挎斗沒有任何減震系統,顛簸的路面乘坐起來很累,洪都仿制版拋棄了烏拉爾M72的挎斗結構,創造了一套中國化的挎斗避震支架。

長江750摩托車從1957年誕生到今天仍馳騁在大江南北,其品牌歷史中最為驕傲與自豪的莫過于曾擔任過新中國的國賓接待用車。長江750誕生后,由于其良好的各項性能和較高的安全系數,很快就成為了國賓接待車隊中的成員。1960年上半年,一些外賓驚喜地發現,新中國的外賓接待車隊中增加了摩托車隊,而且摩托車還是新中國自己生產的。

從1964年起,長江750就被列為新中國部隊常規裝備,僅1964年到1966年的三年時間里,洪都機械廠就生產并交付部隊3789輛長江750三輪軍用摩托車,為新中國的國防建設作出了貢獻。1991年,洪都集團贊助的30輛洪都125摩托車被第十一屆亞運會指定為“亞運交通先導車”。
在上世紀70年代,不僅是洪都機械廠在生產長江750摩托,而是各個品牌的750挎斗摩托紛紛涌現,贛江750、湘江750、紅光750、長洪CH750、貴州戰友750、貴州凌云LY750、云摩750、春燕CY750、井岡山JGS750B、蘭州750、揚子江YZJ750,最鼎盛時候有17家工廠在生產750摩托,產品型號多達84個。

長江750軍用摩托車作為寶馬R71的繼承者持續生產了半個世紀以上。這種摩托車古典造型吸引著一批忠實的國內外愛好者。長江750在歐美市場上叫“Black Star”,是懷舊玩家的寵物。為了通過環保認證,需要把合格證上的出產日期改為60年代。

一位侉子愛好者在談到長江750在1996年后瀕臨停產的時候說,“軍隊都買越野吉普了,法院最次的也換桑塔納了,誰還要老舊的長江摩托呢?好在歐洲人嗅出了長江摩托的寶馬痕跡,很快這股浪潮又影響到了中國城市里的年輕人。我們這撥兒上世紀70年代的人不像歐洲人那樣迷戀長江750的‘二戰’味道,哥兒們買不起哈雷,也不愿意騎那種女人專用的踏板摩托,所以才會喜歡上長江750。如果你開久了,就明白那是什么感覺了,簡潔設計加老男人口味。”

現在,位于洪都集團大院內的長江750生產線已經停很長時間了,按照業務員的說法“工人都下崗回家啦,沒人了,要摩托可以單獨下訂單,不過得等著”。實際上,這的廠子前身就是最老牌的洪都機械廠,算是正牌的長江

“師傅還是當年的師傅,手藝還是當年的手藝,配件不是當年的配件了,長江750已經變味了。”一位長江750車主如此抱怨新車質量的大幅度下滑。實際上,在2003年洪都摩托改制之前,曾經清理過一次庫存,當時有600余噸的摩托配件,統統以廢舊鋼鐵的形式出售了,有幾個工廠骨干集資買下丁這些庫存。而目前拼湊的長江750,幾乎都是依靠這些老配件。

對于長江750摩托為何能在半個多世紀后還能夠博取眾多人的青睞,迷戀長江750的錢偉有自己的看法,他說:“長江750就是摩托歷史的活化石,所以歐洲人非常癡迷于長江750,不僅是因為寶馬R71的老款式,更因為歐洲人在他們的工業產品中找不到這種老元素了,圓潤夯實的感覺沒有了,滿街都是本田摩托的靈巧和哈雷摩托的強硬。長江750提供了一種經典的摩托美學樣本,—種嫁接自中國老摩托的經典之美。”

“沒人知道黑星,但是大家一說挎子,或者說長江750,都明白是什么。”托馬斯只是其中的一個縮影 有不少來中國的老外愛上了長江750。中國生產的第一輛大排量摩托車

90年代初隨著北京等城市的老外越來越多。使館區的老外突然發現中國軍隊的長江750摩托車非常合乎他們的口味。復古透著二戰寶馬的味道。于是不少老外都整了一輛
750摩托的出口版黑星在國外銷量也突破了300輛。不少老外在回國的時候都會帶回去一輛作為自己的收藏。

真正讓長江750火起來的還是馮小剛《大腕》 里葛優開的那輛黑色的750摩托車, 讓不少的青年注意到北京能開挎子。以前只注意到使館區有一群外國人開,北京是全球唯一不禁止挎斗摩托的城市,補點錢辦手續就能開。于是不少的小青年都玩起了侉子,純正的二戰德國味讓它成了耍酷利器。

長江750與寶馬摩托之間的淵源,還要追溯到1956年,當時軍委后勤部向第二機械工業部提出仿制從蘇聯購買的烏拉爾72,當時把任務下達給了洪都機械廠等7家所屬單位,圖為老毛子的烏拉爾72。

當年親歷造摩托的李學謙,后來的洪都機械廠黨委副書記,他曾回憶道:“我們那時候只知道仿制的是蘇聯烏拉爾M72,沒有圖紙,就是從部里面送來了實物樣車,大家非常重視,專門設立了一個摩托車研制車間,代號50。此前沒有摩托制造經驗,所以廠里抽調技術骨干,主要都是鉗工、車工和焊工,生產設備就是5臺普通機床。

當初老軍工們仿制長江750完全沒有圖紙 光測繪畫圖紙就用于近3個月,整車完成共651份圖紙,但是不少的零件以當時的設備造不出來。全靠找老技工拿手工錘打出來。第一輛仿制蘇式M72是1957年12月24日正式出廠的,出廠前只進行了3000公里的路面測試。

李學謙和他當年的同伴們不知道的是,他們拼命測繪仿制的烏拉爾M72,也曾在18年前經歷過同樣的仿制過程—1939年10月,5輛寶馬R71摩托車經羅馬尼亞,被送到蘇聯,當時斯大林也想擁有德國陸軍那樣的摩托化機動優勢,于是蘇聯人憑借對這5輛寶馬R71的拆解復制,仿制出了自己的烏拉爾M72。很顯然,M72的產品編號并沒有規避對寶馬R71的抄襲

對比寶馬R71的圖紙,還是不難發現蘇聯人當年的仿制思路。寶馬摩托的動力性和行駛可靠性都被完美保留了下來,蘇聯仿制者只不過對寶馬R71進行了零件的少量簡化。從寶馬R71到烏拉爾M72,再到洪都仿制版,也并不只是簡化,寶馬R71的挎斗沒有任何減震系統,顛簸的路面乘坐起來很累,洪都仿制版拋棄了烏拉爾M72的挎斗結構,創造了一套中國化的挎斗避震支架。

長江750摩托車從1957年誕生到今天仍馳騁在大江南北,其品牌歷史中最為驕傲與自豪的莫過于曾擔任過新中國的國賓接待用車。長江750誕生后,由于其良好的各項性能和較高的安全系數,很快就成為了國賓接待車隊中的成員。1960年上半年,一些外賓驚喜地發現,新中國的外賓接待車隊中增加了摩托車隊,而且摩托車還是新中國自己生產的。

從1964年起,長江750就被列為新中國部隊常規裝備,僅1964年到1966年的三年時間里,洪都機械廠就生產并交付部隊3789輛長江750三輪軍用摩托車,為新中國的國防建設作出了貢獻。1991年,洪都集團贊助的30輛洪都125摩托車被第十一屆亞運會指定為“亞運交通先導車”。
在上世紀70年代,不僅是洪都機械廠在生產長江750摩托,而是各個品牌的750挎斗摩托紛紛涌現,贛江750、湘江750、紅光750、長洪CH750、貴州戰友750、貴州凌云LY750、云摩750、春燕CY750、井岡山JGS750B、蘭州750、揚子江YZJ750,最鼎盛時候有17家工廠在生產750摩托,產品型號多達84個。

長江750軍用摩托車作為寶馬R71的繼承者持續生產了半個世紀以上。這種摩托車古典造型吸引著一批忠實的國內外愛好者。長江750在歐美市場上叫“Black Star”,是懷舊玩家的寵物。為了通過環保認證,需要把合格證上的出產日期改為60年代。

一位侉子愛好者在談到長江750在1996年后瀕臨停產的時候說,“軍隊都買越野吉普了,法院最次的也換桑塔納了,誰還要老舊的長江摩托呢?好在歐洲人嗅出了長江摩托的寶馬痕跡,很快這股浪潮又影響到了中國城市里的年輕人。我們這撥兒上世紀70年代的人不像歐洲人那樣迷戀長江750的‘二戰’味道,哥兒們買不起哈雷,也不愿意騎那種女人專用的踏板摩托,所以才會喜歡上長江750。如果你開久了,就明白那是什么感覺了,簡潔設計加老男人口味。”

現在,位于洪都集團大院內的長江750生產線已經停很長時間了,按照業務員的說法“工人都下崗回家啦,沒人了,要摩托可以單獨下訂單,不過得等著”。實際上,這的廠子前身就是最老牌的洪都機械廠,算是正牌的長江

“師傅還是當年的師傅,手藝還是當年的手藝,配件不是當年的配件了,長江750已經變味了。”一位長江750車主如此抱怨新車質量的大幅度下滑。實際上,在2003年洪都摩托改制之前,曾經清理過一次庫存,當時有600余噸的摩托配件,統統以廢舊鋼鐵的形式出售了,有幾個工廠骨干集資買下丁這些庫存。而目前拼湊的長江750,幾乎都是依靠這些老配件。

對于長江750摩托為何能在半個多世紀后還能夠博取眾多人的青睞,迷戀長江750的錢偉有自己的看法,他說:“長江750就是摩托歷史的活化石,所以歐洲人非常癡迷于長江750,不僅是因為寶馬R71的老款式,更因為歐洲人在他們的工業產品中找不到這種老元素了,圓潤夯實的感覺沒有了,滿街都是本田摩托的靈巧和哈雷摩托的強硬。長江750提供了一種經典的摩托美學樣本,—種嫁接自中國老摩托的經典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