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是全國消防宣傳月,近日CCTV-13新聞頻道進行了一次名為【小心身邊的安全隱患—電動車起火事故頻發,火災安全隱患隨處可見】的專項報道,分享了幾組數據,再一次把電池安全問題推上風口浪尖:
①今年以來,因鋰電池故障引起的火災增加,8月以來就已發生了5起死亡3人以上的電動車火災;
②今年僅上海就發生了381起電動自行車火災事故,導致20人死亡,死亡人數超過前三年總和,占上海火災死亡人數的41.7%。調查發現,在這些火災中,事故主要原因近六成都與電池(鋰)有關,電池改裝問題尤其突出。
今天,我們再來探討一下電池安全問題。不過這一次我們要換個角度,拋開以前對比鋰電與鉛酸差異后得出結論的方式,用幾個觀點回答大家一直以來都在關注的一個問題:鉛酸和鋰電未來誰主沉浮?
01.
長久以來,電動車用鋰電池廣為人詬病的一點在于,沒有強制性通配標準。即便是當前正在實行的《電動車用鋰離子蓄電池》標準也只是推薦性標準而已,說白了在鋰電池規格、性能、質量、安全等各個方面基本上依靠的是企業自發標準。
因此,大家普遍認為,等鋰電池強制性通配標準出臺后,鋰電池安全問題一定能得到一個完美的解決。可一則標準真就能解決幾十年來破解不了的鋰電安全難題嗎?
筆者不這么認為。標準只是在一定范圍一定程度上要求大家該怎樣做,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除了需要提高質量、降低起火爆炸事故率的標準制約以外,嚴格的源頭管理、完善的電池登記制度、濃厚的安全意識以及換電等多種創新性模式也是提高鋰電安全性的關鍵。
并不是說鋰電不安全,而是目前一些小雜牌以及組裝廠擾亂市場秩序,用低廉的價格和低劣的品質造成了消費者對鋰電不安全的主觀印象。
綜上,我們得出了觀點一:強制性標準不是解決鋰電安全難題的唯一方法。
02.
新國標要求下,5kg的鋰電池對比20kg的鉛酸電池有著天然的優勢,鉛酸電池無法新國標輕量化的要求以及消費者的需求。因此,自去年開始,鋰電(池)車滲透率開始逐步提升,大城市核準上牌的鋰電車數量遠超鉛酸車,今年各大品牌在售鋰電車型占比更是遠高于往年。
不能否認的是,過去數十年,幾乎被天超兩家壟斷的電池市場,超過95%的鉛酸占比,超過10Gwh的裝機規模,超過87%的市場份額以及在渠道、研發、規模等各個方面都高高聳起的壁壘,無不向鋰電企業宣示著主權歸屬。
但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大城市內,消費者購買的電動自行車基本都是鋰電款,而鉛酸電池在新國標政策執行并不嚴格的鄉鎮市場仍有一席之地。
電動車鋰電化的總體趨勢不會變,鋰電滲透的勢頭也只會越來越猛。因此,我們得出了觀點二:鋰電滲透勢頭猛,鉛酸存量替換壁壘高。
03.
前幾天,本平臺發表了一篇文章:多地超標車過渡截止期臨近,最新換購政策出臺,你的車還能騎多久?其中就各地超標車過渡期問題做了統計,從表格中我們可以看到,主要沿海省份/大城市過渡截止日期均集中在2021年年底,內地二線城市則集中在2022年~2023年前后,可以預見的是,從2021年~2024年這一段時間,全國上下將迎來一波密集的換車高峰。
結合上面的觀點,超標車全面換購新國標電動自行車,無疑給鋰電進一步滲透電動車產業提供了窗口,伴隨著行業千萬級別的需求增長,接下來三年時間里,鋰電和鉛酸誰搶占了換購風口帶來的紅利,誰就抓住了未來電池市場的命脈。
因此,我們得出了觀點三:未來三年是鉛酸鋰電的“天王山之戰”。
04.
央視報道中有一個觀點:消防人員經調查發現,超標的、非原裝的電動車電池是導致火災的重要原因。而市場上卻可以看到不少改裝的商家。
拿廣西南寧為例,新國標實行以來,南寧市鋰電池維修服務點爆發性地增加至200多家。因缺乏有效監管,受經濟利益驅動,部分不法車行主動迎合需求,采用廢舊回收電芯、退役電池組拆卸電芯和殘次品電芯等次品電芯進行拼裝大容量電池組;電池組沒有合格的保護板保護;充電器沒有有效的過載過充熔斷保護裝置等,這類經過改裝的電池組相比國內知名企業生產合格的同類產品,其價格要低很多。
注意兩個關鍵點,一個是“大容量”,還有一個是“價格低”。那么這類改拼裝甚至是廢物利用的電池賣給誰了呢?大部分是有著高頻率使用電動車以及高續航里程需求的快遞、外賣等即時配送行業用戶。
這類存在著較大安全隱患的電池,以及容易被忽略的使用人群,往往是企業、商家、監管部門容易輕視的“灰色地帶”,而恰恰是因為經過改裝的鋰電池組價格更低、動力更強、續航更久,反而能滿足他們的需求。所以未來如何關注到這部分用戶,如何在規避風險的前提下解決他們在使用過程中的各種需求,也是鋰電池廠商破局的另一要點。
最后,我們得出了觀點四:被輕視的破局要點:即時配送產業。
總結
綜上,筆者認為,憑借著各鉛酸電池企業在電池領域內積蓄的運營經驗和消費者固有消費觀念,鉛酸電池短時間內還是具有很大的優勢。
但在新國標的政策背景下,電動車行業鋰電化的趨勢無法逆轉,未來的3~5年內,鋰電的占比只會越來越高,尤其是當全國范圍內的換購潮全面開啟后,鋰電的異軍突起以及電池市場的變天已成不爭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