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近日集中整治“禁摩限電”,對所謂超標電動車進行查處。截止3月31日公布的信息顯示已經查扣電動車17975輛、拘留874人,采集非法拉客人員771人次。澎湃新聞從當地4家主要的物流快遞企業了解到,此輪“禁摩限電”至少已造成約1200輛快遞三輪車被查扣,約50名快遞員被拘留。《新京報》則報道說,某快遞公司已有上千快遞員辭職,包裏配送遭致延誤。
這一事件直接導致“限摩、禁摩”這一老生常談但一直沒有定論的話題又重回輿論熱點漩渦中心。這不知已是自北京從1985年開始“限摩、禁摩”以來,全國近170個城市加入禁限行列的第幾次,多年來讓人耳朵快磨出繭疤的各種老生常談式的爭論,又一次在網上網下洶涌泛濫。
各執一詞的交通安全隱患說至今沒有定論,論據各異的污染說誰也沒有說服誰,犯罪工具說最終扯出是否需要收繳包括男人的生殖器官在內的所有犯罪工具而歸于荒謬,而噪音說則更是根據參與討論者屁股所坐的位置,而得出立場不同的答案。交通管理部門和生產銷售企業;使用者和不使用者;受直接影響者和未受直接影響者;大家都在各執一端且互不相讓地撕。就目前的輿論來看,還很難得到共識。說它在輿論場中撕裂各階層的關系,當不為過。
這種輿論撕裂,與當下網上熱門的各色割席斷交的理論爭議不同,無論是對漢服或中醫,還是對轉基因或某位大人物的彰否,都不如“禁摩”這個話題對爭論參與者們生活的實質影響——在這件事情上,使用摩托作為謀生和交通工具的,與不使用的;被噪音和煩躁交通影響的,和未受影響的;因摩托帶來銷售利潤的,和因摩托帶來管理麻煩的。他們的體驗與感受卻是完全不一樣的。而這些爭論的最終結果,將直接實實在在地影響他們的生活,他們將拳拳到肉到體會到由此帶來的影響。這種影響,可不簡單表面化的表述為查扣了多少萬輛車,拘留了多少人,有多少人因保護自己的車而抗了“法”,或有多少人收不到快遞。
這個事件和它引發的話題,是當下高速發展中的中國眾多社會問題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個,它的設置和運行過程及產生的影響,不僅僅只停留在摩托或交通問題本身。而是會對整個社會對某些問題的認知理解和應對方式,產生長久而深遠的影響。它不僅僅是一個交通問題,更是一個民生問題,還是一個政治問題。這個問題是動態且有生命的,牽動著社會的方方面面,影響著不同的利益階層。因此,使用外科手術式的簡單切割,只能像是鋸箭桿療法,只把顯露在外的不順眼處剪掉,至于會產生什么樣的后果,就不在考慮之列。這樣的做法,是不利于利益不盡相同的社會各階層都有機會得到表達權力,并受到關注和照應。這樣的決策,對一個地方的穩定與和諧是不利的。
目前,眾多媒體和法律界人士對深圳市禁摩法規出臺的流程,都提出質疑。人們普遍認為: 法律為最高準則,地方性法規必須符合法律的規定,不能相違背,否則無效。《道路交通管理法》的規定,摩托車是有權掛牌照上路行駛的。深圳相關部門另設標準予以限制,是否合法?
其二、政府應該出臺相關交通法規管理協調引導,而不是限制交通工具。摩托車的行駛安全問題,并不是摩托車本身造成的,而是駕駛人員、路況等多種因素造成的,把管理理解成限制,甚至禁止,是否是濫用了監管權力?
其三、“禁摩令”專門針對著特定的公民使用群體,是具有對公民劃分等級之實質的差別性行政法規,從根本上違背了普遍性、公平性、公正性這一基本法治精神。這群人的權力,由誰代表,并通過什么樣的形式給予表達?作為摩托車的擁有和使用者,摩托車主們在未發表意見的前提下,被沒收被罰款甚至被拘留,是否符合當前國家包括物權在內的諸多法律規定?在“群眾利益無小事”的執政理念下,這群人算不算人民群眾?他們卑微的生活方式,是城市秩序的敵人,必欲除之而后快?
以上這些疑問,所指向的,是一個涉及民生重大話題的議事理念和流程。城市的形象,不只是街面的整齊程度,也體現在它的精神氣質中,是否有和諧包容民主法制等元素。我們姑不扯全世界有多少交通狀況和市面形象不如深圳的城市從不言禁摩這事,單說深圳南頭立交橋下那場面壯觀的摩托車墳,那樣的城市形象,美嗎?